溺水常常不像是溺水

溺水常常不像溺水

2010年5月18日,Mario著寫

新任船长,無暇換上泳裝,从驾驶舱中跳入水中急速穿行。從前當過救生员,新船長一路游向船主,船主當時正和太太在他們停泊的漁艇與海滩之间的水面戲水,新船長緊盯著他要拯救的受害者。“我想他以为你快溺水了。”丈夫告诉他的妻子。他们剛才互相泼水嬉戏,妻子曾經發出尖叫,但现在他们在水深及頸的沙地上站著。“我们没事,他要做什么?”妻子问,有点兒不高興。“我们没事!”丈夫喊道,招手示意請他离开,但是他的船长继续奋力向前游。“讓開!”在迅速游過惊讶不已的船主前,他大聲喊道。就在他们背后,不到10英尺的距離,他们9岁的女儿正在溺水中。被船长抱著安全地浮到水面上後,女儿终于哭喊出聲,“爸爸!”

這位船长怎么知道 – 在50英尺距離外 – 連在十尺远的父亲都沒有发覺的事情?溺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溺水者在水中猛烈挣扎至水花飞溅,然后奋力呼喊求救的情景。船长经过专家培训和多年经验才培养出准确辨认溺水情况的能力。相反地,这位父亲是从看电视來揣測溺水的情况。如果你长时间在水上、或靠近水边 (提示: 指我们所有人),那么你就得確定你和你的團員們都知道,只要有人下水,大家都該注意些甚麼。直到小女孩哭喊出“爸爸”,她一直都没有出过声。從前曾任拯救游泳者的海岸警卫,我对这个故事一点也不感覺惊讶。溺水一直都是在誤導人的、无声无息的情況下發生地。在电视上出现的招手、水花四溅、和呼喊等戏剧情节,在实際生活裏很少見到。

由Francesco A. Pia博士所訂的名稱: 溺水本能反应,是指人們在水中對正在發生的、或者察覺到的溺水情况的防止反射動作,而这与人们想像的溺水情況大相径庭。溺水发生时,很少有水花四溅、没有招手、也沒有呼喊求救声。为了让大家了解溺水發生时到底可以多安静、多平常,大家想想: 溺水是15岁年齡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杀手(交通事故佔第一位) – 每年大约750名儿童遭溺水,其中大約有375名在距离父母或其他大人25码距離之內發生溺水。而這750件溺水意外中,其中有十分之一實際上是在大人们眼前發生,而大人們毫無意識到意外正在進行 (資訊来源:CDC)。溺水常常不像是溺水 – Pia博士,在海岸警卫队现场杂志(Coast Guard’s On Scene Magazine)的文章中,描述溺水本能反应如下:

1. 除了极少数情况,溺水的人因生理受到限制無法呼救。呼吸系统的構造是用来呼吸的,言语则是次要或附屬功能。人一定要先能呼吸,才能說話。

2. 溺水者的嘴巴在水的表面時沉時浮。溺水者的嘴巴在水面的时间不夠让他们呼气、吸气和呼救。当溺水者的嘴巴在水面上時,他們得在嘴巴又沉下水去以前,急速地呼氣吸气。

3. 溺水者無法招手求救。動物本能迫使他们双臂向兩侧伸展,往水面向下按压。自水面向下按压就好比杠杆作用,让溺水者身體能够浮出水面,所以他們的嘴巴可以探出水面呼吸。

4. 因為溺水本能反应,溺水者無法主动控制他们的双臂。从生理上讲,

在水面挣扎的溺水者,無法停止下沉,無法做出招手求救、向营救者移

动、或伸手去抓救生器材等动作。

5. 因為溺水本能反应,人的身体自始至終在水內保持直立,没有任何踢腿幫助浮水的跡象。除非被訓練過的救生员营救,这些溺水者沉水前,在水中只有20到60秒挣扎的時間。

(来源:現場雜誌 : 2006秋季刊物 On Scene Magazine: Fall 2006 (第14 页))

这不表示一个在水中呼喊求救和乱窜乱跳的人沒有危险 – 他们在水裏正面臨着危急情状。本能的溺水反应還沒出现前,水上緊急情況時間不长 – 不像真正的溺水,这些危急中的人還能自救。他们可以抓住救生索,救生圈等等。

當人们在水中时,注意其他的ㄧ些溺水迹象:

• 头沉入水;嘴巴在水面上

• 头向后倾斜;嘴巴开开

• 眼神呆滞,空洞,無法精神集中

• 雙眼紧闭

• 头发散落在额头或眼睛上

• 沒有運用双腿 – 身體維持垂直

• 呼吸急促、或大口喘气

• 尝试向某个方向游去,但是却不能前进

• 尝试翻身

• 像爬楼梯般,但無法探出水面

所以如果一位新船员从船上落水, 并且看起来一切正常 – 請不要太过肯定。有时候最常见的溺水征兆就是溺水者看起来不像在溺水。他们也许看起来像在踩水、並抬頭看著甲板。确认的方法是甚麼?問他们,“你还好吗?”如果他们能够回答 – 他们可能还好。如果他们的回应是呆滯的目光,你只有30秒不到的时间去营救他们。还有,父母們 – 孩子们在水中玩耍时会发出吵闹声。当他们变得安静的时候,你应该去看看他们,並探詢他們突然安静的原因。

在Facebook中加入我们

否认声明: 作者观点及意见并不一定代表国家安全局(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)或美国海岸警卫队(U.S. Coast Guard)的立场。